所謂水景住宅,項目大多是在小區景觀設計中,擁有不同面積的人工湖泊。通常人工建造湖泊面積會在3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左右,有些項目的水景湖泊面積更大,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這些面積巨大的人造湖泊水資源一般有三,除江河湖泊等自然水源外,還有自來水和經過處理的中水兩個來源,目前人造湖泊水資源通常是以后兩種為主。在水景的營造上,顯然要有一定的投入,項目售價要明顯高于同地段的"旱樓盤"。據了解,水岸樓盤價格均比同地段"旱樓盤"高出5%至10%,而同一樓盤中面向水景的戶型也比其他戶型每平方米平均高出400元至1000元左右。因此可以說,水景住宅不但有市而且有價。
"水景住宅"一般分為三種:一是完全借用天然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色而建筑的住宅,另一種是將江河湖泊之水引入社區進行人工造景的樓盤;最后一種則是純粹的人造水景住宅。利用自然水景的項目不會發生有關物業管理費用,而后兩項則要有一定的成本分攤(造景的成本以及中水處理系統的費用)和后期的維護費用。
第一種住宅是沿河而建,建筑形態一般為高層或小高層,業主憑窗遠眺就可以飽覽廣闊河景。隨著河岸的開發,運河的治理,改造,城市水系周圍的水景樓盤迎來了開發熱潮。河景樓盤的觀賞價值更高一些,屬于臨水樓盤。雖看得見,卻摸不著,屬于心理上的水景,并且景觀和朝向是無法兼得的。在這種情況下塔式高層比板式高層更有優越性,視野遮擋少,通透性強。另外的就是親水別墅,水景"流"入私人空間沿河而建的水岸住宅和市區內的景觀樓盤,水景大體上都是基于公共水系而建的。隨著近年來水景熱潮向別墅樓盤的轉移,水景也從遠觀走進了私人的視野和生活范圍。這些交錯縱橫的水系與建筑達到了完美地融合,庭前院后均有水系貫穿,水是有生命力的,人與水可以進行親密接觸。這種環繞、穿插于別墅庭院的私家水系,完全區別于傳統別墅公共水系、公共園林板塊涇渭分明的特點,更實現了水景的私家化。這種從臨水走向親水,從從公共景觀走向私人空間,也是目前的一種發展趨勢。
目前,水景住宅大多數是以人工建造水景項目為主。由于大部分水景為人工建造,其結構體系、防水層、水循環系統、溢水與補水系統、貯水池、地下管線都面臨著日常維護等工作,北方地區還面臨著冬季低溫對地下管線及水體結構所帶來的影響,大多數項目的水景無法保持住昔日的風光。
水景設計一定要遵循生態原則、民族原則、本土原則,并非追求西方園林式的水景色才是美。
水景不是游泳池,不能為水而水,水景噴泉就是一片水泥板,看不出有什么美,還浪費那么多水。要做水景,首先是水量控制,節水設施投資一定要跟上;二是污染控制,用植物手段也好,用化學手段也好,要控制水景對整個設施的污染;第三,真正的水景就是濕地,水旁邊是土,土上面是灌木或植物。植物根系自動起到水的凈化作用,葉可以光合作用。有水的地方一定有樹,水和樹是一體的。不需要進口什么草籽,最好用本土的東西,形成良性的循環。
水景設計的誤區
1、"以人為本"無從體現,有許多水景住宅,水還只是一種擺設,只發揮了其景觀功能,而如垂釣、游戲等實用功能并沒有受到重視。有些水景在岸邊圍以高高的圍墻,有些則以鐵柵欄攔住了人們親水的通道,這些做法違背"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
2、好大喜功,缺乏親切感,很鋪張,做大水池、大噴泉。這樣耗水大,實際上根本就做不起來。為了防滲,水池底部也很生硬,缺少生態技術保障;
3、由于引水渠多,大水面少,整體規劃缺乏對水的整治,河岸很陡,水泥坡岸這種硬質水面處理,顯得比較生硬,缺乏生態美的功能,只具備防洪、排污功能;
4、忽略了與城市的關系,藍道與綠道協調性差,應充分注意城市設計中公共空間與開放空間的延展功能。
許多設計師在對居住區進行設計時,沒有把居住區放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內,沒有考慮到小區的周邊環境,這樣就使得許多水景住宅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成為一個孤島。就拿上海蘇州河、黃浦江沿岸的眾多樓盤來說,由于大多位于上海的市中心區域,開發商為了追求更多的獲利,許多住宅建筑都是小高層和高層,有的甚至是超高層,這就使得原本并不寬闊的河道顯得更加狹小,如果從高層往下看,蘇州河會變成一條水溝。
未來水景設計發展的趨勢
用水景制造一些很氣派的東西,如音樂噴泉,非常壯觀,這種東西可能在一定時期內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幾年之后就變成廉價的象征。水不是越多就越好,最好的東西不是花錢解決的,而是靠設計好,品位好,水景也不例外。模仿法國皇家園林水景風格,很多居住區搞大噴泉、中軸線,首先不易做到位,做到位維護費又很高,光禿禿地放在那兒很尷尬,花了錢反而沒有效果。人在創業期過了以后,就要從容地生活了,那時候不需要顯示什么東西,要更親近自然。未來休閑風格在居住園林景觀里面將成為主流。居住是居住,城市景觀是城市景觀,要逐漸分開。
可以設置親水平臺,親水步道,設置適合兒童老人的活動場所。
增加兒童嬉水的樂趣,在水邊,還可以設計一些以水為主題的小品。可以是水景的延伸,也可以起到烘托水景的作用。小品圖案宜鮮明、具象,體量上也宜比較小。
對于10周歲以上的孩子,由于他們已經開始有自我保護意識,在設計可參與性的水景時,可在鄰近河邊設置階梯狀的平臺,讓孩子們在適合自己的水深深度進行玩耍。
老年人應有屬于自己的空間
城市越來越老齡化,老年人往往成為居住區環境服務的主要對象,水景住宅由于鄰近水邊,通常空氣較清新,環境較宜人,因此,在水邊設置一些活動器械或活動場地比較能夠吸引老年人來此進行活動。而對于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水體設置應以觀賞為主,采用自然水池,池上設橋,池中植睡蓮或荷花的傳統手法,這樣比較符合老年人喜清幽、恬靜的性格。場地的設置主要考慮以休息、聊天、小型體育鍛煉為主,注重戶外活動、個體活動的開展,可以結合水面設置一些水榭,內置座椅,老人可以在里面休息、打牌、下棋。活動場地的鋪設應做到平坦、穩妥,注意防滑、軟質,平面設計不宜彎曲過多,豎向變化不宜過大。除供跳舞之用的場地以硬質鋪地為佳外,其他都最好是木質等軟質材料。
注重人際關系的水景住宅設計
中國人很重視人際關系,這種關系大多通過場所的合理布局才能體現出來。在人口稠密的居住區中,鄰里關系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水景住宅正是可以通過"水"這一特殊的媒體,起到溝通鄰里關系的作用,因為人天生的趨水性,使得水可以較容易地成為人們聯系的紐帶,由于水的存在,人們更加樂于外出,樂于在水邊游戲、休憩,為更好地方便居民之間的交往,在臨水的步道或平臺上,應該設置一些座椅,方便人們的休息與交談。
水景設計要有可持續性發展性
在設計時應運用生態駁岸,即指恢復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它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功能,同時具有一定抗洪強度。
建議在對這些水景住宅的構成要素進行規劃時,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臨水居住建筑密度,或將建筑一、二層架空,使濱水區空間與居住區內部空間通透。
(2)調整臨水空間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形成風道引入水濱的水陸風,并根據交通量和盛行風向使街道兩側的建筑上部逐漸后退以擴大風道,降低污染和高溫,豐富街道立面空間。
(3)保護居住區內河流沿岸的溪溝、濕地、開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構成一個連接建成區與郊野的連續暢通的帶狀開放空間,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氣和涼風引入小區內,改善環境質量。
(4)小區內的河流開放空間廊道還應與小區外的開放空間系統組成完整的網絡。線性公園綠地、林蔭大道、步道及自行車道等皆可構成水濱通往居住區外的聯系通道。
(5)建立完整的河流綠色廊道,即沿河流兩岸控制足夠寬度的綠帶,在此控制帶內嚴禁任何永久性的大體量建筑修建,并與郊野基質連通,從而保證河流作為生物過程的廊道功能。
(6)水系廊道綠地還應向居住區內部滲透,與小區內綠地構成完整的綠地網絡。
(7)就水濱植被設計的層面來說,綠化植物的選擇: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為主。城市水濱的綠化應盡量采用自然化設計。